Home
  Kontakt
  Vita
  Publikationen
Abstract
  Lehrveranstaltungen
  Impressum

论文摘要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逢乱之士所作的琴曲:“操”在蔡邕《琴操》中的含义

 

蔡邕(133-192), 东汉著名儒学家, 所著《琴操》汇集五十多首作品, 证明他在音乐尤其七弦琴方面的造诣。 细致分析《琴操》会发现, 它包含了鲜明的情绪特质, 如悲伤、 失望、 期待、 怨恨, 甚或直率的愤怒等。 其中, 《水仙操》中出现“移情”现象, 这在汉语文本中是第一次。 《琴操》旨在训练弹琴者想象并再现作曲者的感情, 从而深化弹琴者对作品精华的理解, 因此《琴操》可视为培养移情术的文本, 其中经常被引用的当然是俞伯牙和知音钟子期的故事。 蔡邕著《琴操》时有可能参考的资料可追溯至汉代甚至更早, 如《韩诗外传》、 《孔丛子》都有关于移情意识的内容,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已经在用琴对弟子进行道德教育。 虽然我们无法考证孔子是否学过弹琴或是否在教学中用琴, 但是孔子所教导的“仁”便体现了个人体会他人疾苦的能力。 孔子关于“己所不欲, 勿施于人”的主张, 也与个人体知他人境遇的能力紧密相关。 蔡邕著《琴操》以训练移情能力, 一方面表现了他作为儒学家的根基, 另一方面他的视角又不同于《礼记.乐记》等文本, 因为在《琴操》序言中, 他指出琴主要用于个人的情感自制。